四川省农村劳动力资源开发研究会发展历程回顾

【时间:2019-01-14 10:52:27】 【来源:四川省农村劳动力资源开发研究会】 【字号:

促进农村劳动力就业创业   

助力农村经济和民营经济健康发展

——四川省农村劳动力资源开发研究会发展历程回顾


四川省农村劳动力资源开发研究会(以下简称“劳研会”)成立于1992年,是在时任省委书记杨汝岱、副省长刘昌杰等领导积极支持下,由省委农工委主管、主办的全省性社团组织。26年来,劳研会团结广大会员,联系社会各界力量,始终如一的积极为我省农村劳动力就业创业鼓与呼,坚定务实地为民营企业发展营造宽松和谐的环境,为我省农村劳动力资源开发事业,为推动我省劳务经济和民营经济快速发展,特别是引导农民工返乡创业、促进广大农民就业,做了大量有益的工作,得到了省委、省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充分肯定。

推动劳务输出  撑起农民收入“半壁河山”

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初步实现温饱的农民,怀着脱贫致富的渴望,纷纷离开土地进城务工经商,形成了浩浩荡荡的劳务大军。到90年代初,我省劳务输出已发展到约500万人(当时含重庆市),大有“百万川军闯天下”之势。

就在当时,全国刮起一股要不要支持农民工进城的反思风潮,部分省(市、区)开始出台限制招用农民工的政策,“盲流”成为农民工的代名词。

时任副省长刘昌杰同志结合我省实际情况,始终坚持把劳务输出作为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抓手。面对越刮越盛的“盲流”风潮,他及时向省委、省政府建言:劳务输出是我省农民增收的一个重要渠道,是我省农村经济的一大亮点,我们要有自己的立场,不能盲目跟风,建议我省不要宣传“盲流”。他的建言,得到时任省委书记杨汝岱同志的充分肯定和支持。

为加强对劳务输出工作的领导,促进全省劳务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省委采纳刘昌杰、辛文、李步云等同志的建议,于1992年在全国率先成立了“四川省劳务开发领导小组”。

改革开放以来,我省劳务开发工作始终走在全国前列,劳务经济始终保持强劲的增长势头,劳务输出规模、劳务总收入不断突破新高,劳务收入已经稳稳占据全省农民纯收入的半壁河山。在广大丘陵地区和盆周山区,劳务输出已成为农民增收的主要途径,成为振兴农村经济的骨干产业。

1990年,在中央农村政策研究室杜润生主任和郑重、王郁昭副主任,我省时任省委书记杨汝岱、副省长刘昌杰等领导的积极支持下,劳研会筹备工作正式启动。筹备工作由省委农工委牵头,省劳动厅、省建设厅、省乡镇企业局和西南财经大学等单位共同参与。1992年3月3日,劳研会在成都正式成立,刘昌杰同志被推选为首任会长。

1992年5月,劳研会组团赴海南省学习考察。6月18日,考察组向省委、省政府呈送了《关于海南省劳务市场的考察报告》。7月5日,时任省委书记杨汝岱在报告上批示:“可就海南等地劳务输出的情况和问题认真作一分析研究,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和措施,使我省劳务输出工作更多更好地向前迈进。”7月10日,时任省委副书记谢世杰同志在报告上批示:“望联系实际,提出拓展海南劳务和加强管理、保护劳工利益的意见。”

开展调查研究  为助推四川发展建言献策

四川(当时含重庆市)作为全国劳务输出第一大省,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刘昌杰会长曾经指出:四川人口这么多,农村劳动力资源很丰富,开发潜力巨大。研究会要及时组织有关方面力量,对这个问题进行深入系统研究,为省委、省政府决策提供科学依据,真正发挥“桥梁”“纽带”作用。

1993年以来,在刘昌杰会长领导下,劳研会先后承担了《四川农业发展战略转移研究》《四川农村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研究》《四川农村劳动力转移研究》《四川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中的问题与对策》《新农村建设中的四川农村劳动力资源开发研究》等省重点软科学课题。课题研究成果受到省委、省政府领导和省级有关决策部门的重视和采纳。

2009年,劳研会完成的《金融危机背景下的四川农村劳动力就业问题研究》课题报告,深入分析了国际国内就业环境,提出了在金融危机大背景下四川农村劳动力就业的思路、对策和政策建议,被北京编入《国际金融危机与中国农民就业》一书。

2010年,劳研会完成的《四川省农村劳动力创业的问题与政策支持研究》课题报告,被全国劳研会《新农民新市民》杂志全文刊登。

2011年,劳研会完成的《四川省新生代农民工就业、定居和社会融入问题研究》报告,从四川农村劳动力资源和新生代农民工开发利用现状分析,四川新生代农民工就业问题分析,新生代农民工的城市定居问题分析,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融入问题分析,解决新生代农民工面临问题的对策和建议等五个方面,系统深入地研究了新生代农民工问题。报告成果入编全国劳研会出版的《走出二元结构农民工市民化》一书。

2012年,针对省第十次党代会提出的“深入实施两化互动、统筹城乡发展”战略,劳研会组织完成了《四川省推动“两化互动”中的农民工“市民化”问题研究》课题。

引导返乡创业  培育农民企业家

上世纪90年代中期,刘昌杰会长敏锐地认识到,把农民从土地引导到工厂,实现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是劳务开发的初级阶段,是低层次开发,不能实现邓小平同志提出的“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带领大家共同富裕”的目标。

农民进城务工经商,特别是输送到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接受了现代城市文化的洗礼,学到了技术,掌握了信息,积累了资金,找到了项目,有不少人就变成了真正的人才。这是我省农村发展的一支生力军。积极引导和扶持这部分人返乡创办或领办企业,对于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增强地方经济实力,促进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就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这也是引导广大劳务输出人员由“打工仔”向创业者转变,向企业家跨越,实现人生价值和梦想的重要措施。

1995年以来,在刘昌杰会长的领导下,省委农工委、省建设厅、省乡镇企业局、省就业局和劳研会联合开展了八届“四川省创业之星”评选表彰活动。八届活动共计表彰“四川省创业之星”1351人次,表彰“四川省十大杰出创业之星”60人次。通过劳研会推荐,有494人次获得“全国创业之星”荣誉称号。

这些受表彰的“创业之星”,通过坚持不懈地创业,走上了富裕道路,实现了自身的人生价值,不仅在所处行业和地方发挥着巨大的带动引领作用,还帮助许多农村劳动力和城镇下岗失业人员解决了就业问题,为政府分了忧,为经济社会发展贡献了力量。杨汝岱、谢世杰、张中伟、黄寅逵、陈文光等领导先后出席表彰大会。谢世杰、宋宝瑞、蒋巨峰、蒲海清等领导给表彰大会发来《贺电》或《贺信》。

2004年5月,劳研会组团赴北京参加全国第六届创业之星经验交流表彰大会,回川后向省委、省政府呈送报告《不平凡的群英盛会》。6月18日,时任省委书记张学忠同志在报告上批示:“认真贯彻温总理批示,加大农村劳动力资源开发力度,促进我省农村发展。”

持续开展“创业之星”评选表彰活动,是弘扬创业精神、展示创业风采、激发创业热情的重要举措,对于推动我省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建设及经济社会发展,有着重大的作用,对于营造宽松的创业环境、引导返乡创业、推动我省民营经济和农村经济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创业之星”评选表彰活动,成为我省民营经济发展历程中最具影响力和社会感召力的活动之一。

通过“创业之星”评选表彰活动的引导和“创业之星”企业家的辐射带动,全省各地掀起了返乡创业的热潮,由“打工仔”返乡创办或领办的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并发展成为我省民营经济的主力军。四川远达集团、李记酱菜、成都派立食品等一批民营企业“滚雪球”式的不断发展壮大,成为享誉省内外、甚至走出国门的知名企业。陈正明、匡建华、唐祥华、向志银、李国斌等创业明星闪耀四方。

发挥桥梁纽带重要  营造民营企业发展宽松和谐环境

针对民营企业发展中的热点难点问题,劳研会及时组织召开研讨会和企业家座谈会,听取来自基层的呼声和意见,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在党委、政府与民营企业之间的桥梁和纽带作用,积极为我省劳务开发和民营经济发展鼓与呼,为民营企业健康发展营造宽松和谐的环境。

自1993年以来,劳研会先后在成都、绵阳、乐山、自贡和龙泉驿、峨眉山、邛崃、大邑、洪雅、彭山、大英等地召开研讨会或企业家座谈会十多次,集思广益,在充分吸纳各方面意见和建议的基础上,向省委、省政府呈送了一批助力民营经济发展的高质量调研报告。

2001年4月,劳研会在成都举办创业之星企业家座谈会,会后,向省委、省政府呈送了《导航、充电,为企业大发展鼓足风帆——四川省创业之星企业家座谈会情况报告》。6月5日,时任省委副书记陶武先同志对报告进行了批示。

2004年7月,劳研会在峨眉山市召开创业之星企业家座谈会,会后,及时向省委、省政府呈送《关于当前我省民营经济发展中的问题和建议的报告》。

2007年10月,劳研会在邛崃市召开创业之星企业家座谈会,陈正明、简兴福、段昌全等民营企业家就当前民营企业发展面临的机遇、困境、挑战等踊跃发言。会后,劳研会向省委、省政府报送了《关于当前我省民营经济发展中的问题和建议》。

实实在在为创业者、企业家服务。2001年,四川银发集团投资1.3亿元改造国道318线遂宁至安居段项目,因国家政策重大调整,造成企业资金链濒临断裂,难以正常运行。刘昌杰会长亲自出面与遂宁市政府领导沟通和协调,使问题得到圆满解决,企业摆脱了困境,重新走上健康发展之路。2004年,内江市民营企业家周九平向劳研会反映,他所在的公司投资1.4亿元修建内江市桐梓坝大桥工程,因过桥费收费权问题与当地政府发生分歧,企业一度陷入困境。刘昌杰会长商请省政府有关领导协调此事,使问题很快得到妥善解决。

当前,我省正处于脱贫攻坚的关键时期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开局时期,农村劳动力资源开发的环境和条件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农村经济和民营经济发展迎来新的机遇与挑战。在新时代新背景下,劳研会将一如既往,不忘初心,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按照省委、省政府的部署要求,继续高举助力我省农村经济和民营经济更好发展的鲜明旗帜,团结全体会员、广大民营企业家和社会各界力量,积极推动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和返乡下乡创业,发挥好新农民新技术的引领示范作用,努力打造农村“双创”升级版,把老会长刘昌杰同志开创的四川农村劳动力资源开发事业不断推向前进,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作出新的更大贡献。